1999年5月,我去美国中小学考察计算机和互联网教育。当我第一次到达华盛顿时,我得到了一份关于美国儿童上网的统计数据。据Jupiter通讯公司1998年12月的统计,1998年美国2至12岁的儿童上网人数超过2000万,美国家庭的电脑普及率达到50%左右。大多数中小学生在学校图书馆和教室上网。《纽约时报》在1998年10月14日报道了一项关于中小学互联互通的调查。调查显示,在1996年,美国只有36%的中小学是互联的,而在1997-1998年,这一比例高达85%。其中,91%的中、高中互联,82%的小学互联。在美国,44%的教室有互联网接入设施,平均6.3名学生的教室里有一台电脑。1998年,美国政府投入19亿美元用于中小学普及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教育补贴。他们的目标是每个中学教室都要有五台相互连接的电脑,小学和幼儿园有三台电脑。美国学校班级大约有15-20名学生,所以平均有4-5名学生使用一台电脑。在我见过的学校中,条件比较好的都超过了这个标准。一位小学校长自豪地告诉我,他的学校已经达到了中学的标准,那就是每间教室有5台电脑。与中国相比,美国的电脑和互联网普及率相当高,大多数孩子可以通过教室或学校图书馆的电脑轻松上网。
孩子们在教室里用电脑和互联网做什么?这是我最想问的问题之一。每次去学校,无论是高中、初中、小学还是学前班,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们学校的孩子用电脑和互联网做什么?”在中国,我已经习惯了孩子用电脑学习打字,用BASIC语言练习编程,用教学软件提高考试成绩或者去网校。因此,当校长严肃或欢快地告诉我“孩子做研究”时,我很惊讶。看着六七岁的孩子在教室里跑来跑去,我想不出研究跟他们有什么关系。伊利诺伊州的一位小学校长向我解释说:“你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你做研究。你发现一个问题,然后想办法去探索它的答案。孩子们做的和你一样。她把我带到一年级教室,大声对孩子们说:“这是一位来自中国的客人。她想知道你是如何用电脑做研究的。谁想告诉她?”随即,两个孩子站了起来,跑到电脑前,熟练地操作着电脑,并向我解释着电脑中有关恐龙的可用信息。他们还利用互联网研究鸟类的各个方面,并下载一些插图放在自己的小论文里。问他们年龄,两个孩子才6岁。
在旧金山春天Vdley小学,老师Steve Roth给我介绍了一门五年级的关于南北战争的课程,这是一门典型的课程。在课程开始之前,有些孩子可能听说过内战,有些读过关于内战的书,但有些孩子对内战一无所知。老师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在网上搜索任何关于内战的信息。孩子们要么自己上网,要么集体合作。结果有的孩子找到了内战的主战场、主战役,有的孩子找到了关于内战的音乐,有的孩子找到了内战时期的女英雄,还有的孩子研究了内战时期的气候。每个孩子或小组都会将自己的发现整理出来打印出来,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朗读,分享这些资源,一起讨论内战的意义。孩子们在讨论中非常活跃。老师不会要求他们背诵内战的日期、战斗的结果等。他们只是想让孩子知道:当他们想了解内战的时候,他们去了哪里,他们如何寻找这些材料,如何区分这些材料是否可靠,如何理解它们。
孩子是真的在做研究,但是孩子通过研究得到的大多是既定的知识,而我们专业的研究者所研究的还没有形成知识。
在谈及她的教育观时,这所学校的校长说:“在教育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科学观,而不是技术。技术是一种教育工具,关键是我们如何使用它。技术应该用于研究、设计或创造。我们想教给孩子的是如何利用电脑和互联网进行创作、研究和设计。我们知道有很多计算机语言,它们也很有用,但是我们教不教计算机语言并不重要。我们希望孩子用自己的头脑,这是最重要的。接受教育后,他们应该对世界保持健康的怀疑态度。他们应该提出问题,而不仅仅是接受问题。
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作为研究工具,鼓励孩子通过研究获得新知识,是美国几乎所有学校计算机教育的共同特点。洛杉矶联合校区计算机教育技术指导部主任Jim Konantz说得很清楚:“孩子们利用互联网做研究,通过研究发现知识。我们不教孩子计算机语言。我的教育理念是:计算机是一种研究工具,尤其是在小学。对高中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学习计算机语言,但学习使用研究工具比学习专门的计算机知识更重要。
看着做研究太多让我想起在中国看到的。1996年,我应邀到某地方参观素质教育。在一间教室里,大约40名学生,每个人都有一台电脑,正在紧张地做打字练习。教室里的气氛非常紧张。没有人说话,没有人提问,当然也没有人思考。所有孩子的精神都集中在他们的手指上。除了“芯片,哩啪啦”的键盘声,听不到其他任何声音。走进这间教室,我唯一的感受就是压抑,甚至对和孩子说话失去了兴趣。我也做过几个儿童电脑比赛的评委。很遗憾看到少儿比赛的内容是吴彼字体的输入速度、BASIC语言、网页制作技术等。而大多数成年人对孩子的创作作品缺乏基本的兴趣。成年人关心的是技术,也就是孩子的作品中是否运用了声音技术,或者说他们的动画技术达到了什么程度。因此,孩子们不需要使用电脑和互联网来探索任何东西。在更多的情况下,电脑和互联网是加强灌输知识和强化记忆知识的工具。这种情况经常让我质疑技术教育的目标:为什么要给孩子开设计算机及其技术课程?
在密苏里州堪萨斯城,PARK HILL校区计算机教育主任PaulKelly先生告诉我,在美国,联邦政府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但一些相关部门或组织会发布一些指导性或参考性的标准。国家技术教育标准由国际技术教育学院(ISTE)颁布。各州的学校可以实施,也可以不实施,或者根据当地情况制定自己的标准。保凯丽老师认同国家技术教育标准,认为该标准为学龄前儿童、小学生、中学生的技术教育设定了一个很好的目标。
本标准分为六个部分:
1.基本操作和概念:学生要对技术系统的本质和操作有深刻的理解,熟练运用技术。
2.社会、伦理和人文关怀:学生应了解与技术相关的社会、伦理和文化问题;应以负责任的方式使用技术、信息和软件;利用技术系统,学生应该形成一种建设性的态度,以支持他们的终身学习、合作、个人追求和生产力。
3.技术作为创造工具:运用技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率,促进他们的创造力;学生应该学会在创造性活动中合作。
4.技术作为交流工具:学生要学会使用电子交流工具进行协作,发表演讲或作品,与同行、专家等公众进行交流;我们应该利用各种媒体形式与不同的群体和个人交流信息和想法。
5.技术作为研究工具:学生要利用技术从各种来源收集、评价、整理信息;处理数据和报告结果;为了完成特定的任务,学生应该评估和选择新的信息资源和技术成果。
6.技术作为解决问题和决策的工具:学生应该利用技术资源来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并将其发展成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策略。
PaulKelly老师说,根据这个标准,密苏里州制定了计算机和互联网教育的四个基本目标:学生应该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收集、分析和采用信息和思想材料;能够在校内外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大部分老师都非常重视互联网的交流功能,尤其是鼓励孩子使用电子邮件。他们认为这有利于儿童友谊的发展,有利于与他们不可能认识的儿童或成人建立新的联系);能够识别和解决问题;并且能够做出决定,努力成为一个负责任的社会成员。当然,不同年级的孩子有不同的学习内容,但计算机教育中心最终希望实现这些目标。一般来说,这四个基本目标可以看作是“研究过程的一部分”。
可见,美国的计算机/互联网教育至少在理想上是让孩子成为新技术的主人。他们不希望孩子被新技术和环境控制,被动适应新技术。相反,他们反复强调儿童在新技术面前的主导地位,以及作为人类如何使用新技术工具。互联网确实是孩子生活中的互联网,而不是生活在互联网中没有选择的孩子。电脑/互联网只是孩子生活和学习的工具。计算机教育就是把孩子培养成积极的用户。当他需要使用电脑或互联网解决问题时,他会使用电脑。如果他不需要,他可能不会使用它。据部分校区计算机教育主管介绍,大部分孩子平均每天上网1小时到2小时。户外游戏、伙伴交流、运动、家庭生活、个人爱好,依然是孩子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唯一让他们关注的是,有些孩子用电脑/网络的时间比看电视的时间还多。但他们认为这可能是一件好事,因为互联网技术的使用是互动的,而看电视则有些被动。
总的来说,在美国教育中,个人重要,童年重要,这深受20世纪教育家杜威的影响。杜威主张儿童教育应以儿童为基础。他指出,童年生活和成年生活具有同等价值,教育应该尊重不成熟的状态。在中美洲的一所小学一年级教室里,我看到教室后面有一句标语:“童年是一场旅行,而不是一场比赛”。在这个教室里,一个男孩的桌子上有一个彩色气球。我好奇地问老师为什么他的桌子上有气球,老师说是她送给他的,因为今天是男孩的生日,这对他和他的“大日子”都很重要。我认为我们的教育者很少从孩子的角度考虑什么对他们来说是重要的。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考虑什么是重要的是非常不同的。当校长得知中国一个班可能有四五十个学生时,他们的第一反应是:那些学得慢的学生怎么办?谁来帮助他们?在他们看来,个体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但教育应该足够重视每个个体,让每个人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美国没有全国性的学校体系,也没有联邦政府办的学校(军事院校除外)。在美国,教育是一个地方性问题。每个州都有自己的教育法律法规。美国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大纲。一些州或地方的学校官员根据当地的需要决定选择什么样的教材。去过北京的美国老师对中文教学感到陌生,说你们的老师这么聪明,只要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就可以教,怎么知道班里孩子的不同需求?
大多数校长或教育负责人认为,教育不仅教会学生一种知识,而且教会学生学会自主、探索发现、合作。在现代社会,知识,尤其是计算机和互联网知识很快就会过时,但这种自主、探索、发现和合作的能力永远不会过时。当然,一些基础知识,比如阅读和数学,是必须要教的,但也是培养学生具备这些能力的工具。因此,在课堂上,大多数老师以鼓励为主,充分欣赏学生主动提问,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自己的课程进度(甚至考试)。
在教育方面,美国老师毫不吝惜地给学生很多鼓励,有的还鼓励甚至有创意。一个小学校长很有幽默感。她向孩子们宣布,如果全校都能按照她的要求,在一个学年里读完25000本书,她就要亲一头猪。因此,全校的孩子都欣喜若狂,努力学习,想看看校长是如何亲吻一头猪的。当孩子们完成任务后,校长带着孩子们去公园,在孩子们“吻猪”的欢呼声中亲吻了一头猪。这一事件被报道为当地头条新闻。我问校长,猪亲了,这个学年还有什么方法可以鼓励孩子读书。她大胆地说,她要租一个热气球,把阅读成绩最高的孩子举到天上去。
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计算机/互联网进入了课堂和孩子们的生活。可以看出,虽然是一项新技术,但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影响下,计算机/互联网依然被用来培养孩子的自主性、探索精神、研究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依然充满人文关怀,这与其他方面的教育并无不同。
从美国回来,在共青团中央青年计算机信息服务网记者沙龙上做了演讲。当时记者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你认为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我最大的收获是,我意识到我们应该重新评估教育思想或哲学的价值。美国和中国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使用上有很大的差异,这是由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或教育理念带来的。我以前对这个问题不太了解。去美国之前也写过一些相关的文章,比如《新媒介与教育革命》。我倾向于认为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改变我们的教育。现在我的看法变了。计算机和互联网的问题不是应用的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是教育思想或教育哲学的问题。计算机和互联网不能自动带来教育革命。如果我们想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来实现我们的目标,我们首先需要的是教育观念的革命。
(2000年第4期,《百科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