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分享一下sumif函数的用法。从函数名可以看出,它是一个条件和函数。这个函数被广泛使用,比如基本用法、数组用法、通配符用法,甚至高阶多维引用用法。今天就来分享一下基本用法。
-01-功能描述。
Sumif函数是对满足条件的区域中的单元格求和。语法如下,有3个参数:
SUMIF(范围、标准、[sum_range])
范围必须用于条件判断,并且只能是单元格区域引用。
必须使用标准来确定求和的条件,这些条件可以是数字、文本、表达式、函数、单元格引用或数组。
[sum_range]可以选择实际的求和区域,只能作为区域参考。如果省略,对第一个参数求和。
简单来说,SUMIF(条件区域,条件,[求和区域])。
注意:
第一个和第三个参数只能是区域引用,不能是数组,否则公式是错误的。
第二个参数可以是数组、通配符*(代表任意数量的字符)和?(代表单个字符)。
如果忽略第三个参数,则条件区域和求和区域都是第一个参数。
第三个参数的大小可以不同于第一个参数的大小。确定的方法是以第三个参数的左上角单元格为起始单元格,自动扩展到与第一个参数大小相同的区域,但运算速度可能较慢。
-02-特定应用。
1.求竹叶粽子的总量(基本用法)a栏是粽子的几种,b栏是对应的数量。找出竹叶饺子的总数,在单元格D2中输入公式=SUMIF(A2:A9,“竹叶饺子”,B2:B9)。
第一个参数A2:A9是条件区域,第二个参数“竹叶饺子”是条件,文字要用英文双引号,第三个参数B2:B9是求和区域。简单来说,如果A栏的粽子种类是“竹叶粽子”,把B栏对应的数字相加.
2.将大于40的数量相加(省略第三个参数的用法)现在将B列中大于40的数量相加。此时,条件区域为B列,条件大于40,求和区域仍为B列.公式可以写成=sumif (b14:b21,“40”,b143360b21)。请注意,如果第二个参数是由文本或比较运算符组成的表达式,则英文中应使用双引号。
此时,由于第一个参数和第三个参数相同,即条件区域和求和区域相同,可以省略第三个参数,公式可以缩写为=sumif (b14:b21,“40”)。